重庆两江新区金州小学校结合学校“品样”教育文化体系,创新儿童生态文明教育路径,为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懈努力。
加强领导,营造浓厚氛围
学校成立了以校长肖建新为组长、德育副校长为副组长的“绿色学校”创建领导小组,制定了《重庆两江新区金州小学校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计划》,各部门分工明确、责任到人,落实生态环境教育。
注重宣传力度,营造浓厚氛围。学校充分利用学校自媒体、红领巾广播站、展板、走廊文化等宣传阵地,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和法律法规,不断增强师生、家长环境保护意识,倡导师生共同践行生态文明价值观。
培育绿色文化,注重环境育人。学校大力发扬自力更生、勤俭建校的精神,在原有建筑基础上,突出简约舒适、绿色低碳的理念。从学校色彩的设计、PPT模板的创作、楼层装饰的材料、校园景观布局,处处倡导绿色生态文化。
加强领导,营造浓厚氛围
学校成立了以校长肖建新为组长、德育副校长为副组长的“绿色学校”创建领导小组,制定了《重庆两江新区金州小学校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计划》,各部门分工明确、责任到人,落实生态环境教育。
注重宣传力度,营造浓厚氛围。学校充分利用学校自媒体、红领巾广播站、展板、走廊文化等宣传阵地,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和法律法规,不断增强师生、家长环境保护意识,倡导师生共同践行生态文明价值观。
培育绿色文化,注重环境育人。学校大力发扬自力更生、勤俭建校的精神,在原有建筑基础上,突出简约舒适、绿色低碳的理念。从学校色彩的设计、PPT模板的创作、楼层装饰的材料、校园景观布局,处处倡导绿色生态文化。
优化教学,丰富教育内容
课堂教学是学生直接接受生态环境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。通过优化课程设置、创新教育内容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。一是加强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,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等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。思政课中,通过典型案例,让学生明白建设生态文明,关系人民福祉,关乎民族未来。
加强生态文明法治观念教育。以问题为导向,聚焦环境保护中的热点、难点和痛点,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法治力量来守住绿水青山,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。
加强生态文明劳动教育。将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理念有机融合。通过开发户外与室内立体种植园,开发校内农事劳作和劳动创意课程,让学生亲近自然,渗透生态文明理念。利用废旧饮料瓶、泡沫箱、塑料管道培植各种花卉蔬菜;通过“品耕园”,学会了蔬菜水果培育技术;利用鸡蛋壳、废旧塑料瓶、易拉罐做成手工艺品。
加强实践,引导知行合一
丰富校内生态实践。通过环保设计比赛、垃圾分类体验讲座、光盘行动、职业体验等实践活动,提高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。
拓宽校外实践渠道。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走进乡村、走进社区、走进企业等实践活动,以切身体验感悟自然与生命,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
建立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基地。2021年4月22日,与重庆园博园管理处建成生态文明科普教育实践基地,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校外生态实践活动,推动生态文明社会实践常态化。
构建节约型后勤管理体系。学校通过加强用水、用电、办公用品、印刷资料、校产等管理,严格控制公用经费支出,控制源头,做好后勤管理工作。
拓宽校外实践渠道。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走进乡村、走进社区、走进企业等实践活动,以切身体验感悟自然与生命,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
建立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基地。2021年4月22日,与重庆园博园管理处建成生态文明科普教育实践基地,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校外生态实践活动,推动生态文明社会实践常态化。
构建节约型后勤管理体系。学校通过加强用水、用电、办公用品、印刷资料、校产等管理,严格控制公用经费支出,控制源头,做好后勤管理工作。
丰富活动,夯实生态环境教育
学校开展主题升旗仪式、主题班队会,提升学生环境意识。结合《金州六礼》,每周“品样班级”评比,抓实养成教育;开展“争做环保小卫士”活动,提倡垃圾分类,变废为宝;组织爱护环境的手抄报评比活动;在“世界水日”“世界环境日”开展节约水电、低碳环保生活的实践活动。
师生参与各类征文、书画、演讲及赛课。在创绿过程中,生态文明理念植入学生心中。学校被两江新区授予“无废学校”,教师参与“垃圾分类”队会课和演讲比赛分别获区一等奖、三等奖,学生作品获奖达70多人次。